English

关注另一片星空

1999-11-26 来源:光明日报 孙天胜 我有话说

连续三个晚上,读完宋正海、孙关龙主编的《边缘地带——来自学术前沿的报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作者们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对事业的孜孜以求,尤其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让人深受感动。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社会成员囿于自己的专业,对其它学术领域近乎不闻不问,终其一生,甚至不知道别人工作的意义,不知道窗外还有一片十分美丽的风景。对于社会来说,这不能不归咎于教育的失误。而对个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人生的缺陷。

有幸的是,在我国学术界,还有那么一批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不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还站在人类发展的至高点上,以其宽阔的学术视野、执着的人生追求,在社会重大问题的边缘地带,发出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声音。面前这本《边缘地带》,便是这些声音的优秀结集。在这本厚达360页的学术论集中,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论题: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吗;地理环境决定论应该彻底翻案;21世纪中国不能没有县;全球气候变暖利大于弊;自然也是有价值的;黄河最好人工改道;太阳系起源的新理论;论“生态平衡”观念的消极性;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的不同……你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大多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有许多甚至是统治了学界多年的传统观念。

在《R&D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振兴》一文中,阎康年首先诠释了“R&D”的准确含义,继而指出,一方面我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经营情况又欠佳,究其原因,是国家和企业在“研究和发展”上的投资过低,不能适应经济转轨的需要,科研设计与生产脱节。因而,他认为,大中企业应该节省每一个铜板用到与自己产品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上。在多种形式中以企业办科技研究与发展组织最为重要。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鲧和禹的治水方略持鲜明的立场态度,即反对鲧的“堵”,赞同禹的“疏”,然而令人难解的是,真正面对黄河的时候,我们却又拜鲧为师,以致黄河中下游几十年来已渐成悬河,似一把利刃悬在两岸千百万人的头顶。生活在钱塘江流域的赵宝烽、陈招儿慨然提出他们的“治黄新策”:最好的方略是人工改道,并给出了具体的改道方案。同时又提出利用黄河泥沙变废为宝的卓然之见。

近十多年来,我国“整县改市”成一时之风气,以致有的年份一年建市达四五十个,形成一股“穷县富县全奔市”的不良风气。孙关龙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不到2050年,中国就已消灭了县,这是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县与市绝不单单是一个名字的差异,它们各有自己的职能,互相不能替代。“21世纪不能没有县”仿若一声断喝,但愿能让正热衷改市的人们为之清醒。

当今地球,气候在逐渐变暖。中国科学家对此议论纷纷,近年大致形成的一种共识认为,气候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正严重威胁着地球人类的生存。有人甚至认为“气候变暖是我们面临的最严重威胁”,“将是灭顶之灾”。然而,任振球经过几十年不间断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自然因素(尤其天文因素)和人为的温室效应两者都很重要,至今仍难区分何者为主。而气候变暖的后果,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祸福兼有,有利的一面还相当大。

此外,任振球对“三星一线非经典引力效应与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研究,徐钦琦关于地球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冰期的探索,对于达尔文理论无法解释的两项事实的新解,高建国提出的两汉地震活跃期的新证据,陈贻安对“生态平衡观念”消极性的认识,李志超关于经络是人体的无形通道、中医理论的跨学科发展之路,篇篇皆是弹无虚发,直指目前许多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核心。

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转型期,还有这样一群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科学家,在顽强地坚守着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这是我们时代的骄傲。这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群体,使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术观点但却同样热心于事业的人聚集一堂,从不同学术角度去解释世界、认识社会,无疑有助于我们时代的健康和进步。

《边缘地带———来自学术前沿的报告》学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